铭记历史,牢记使命|“一二九”运动纪念日
“ 一二·九”运动,又称为“ 一二·九”抗日救亡运动,是指1935年12月9日在中共北平临时市委、北平学联领导下, 北平学生要求对日作战的示威游行活动,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爱国抗议运动,掀起了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。
“一二·九”运动背景
自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,开始了日本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的侵略阶段。1933年1月,日本大举进攻长城各隘口,占领热河省,接着将侵略矛头指向整个华北。1935年6月,日本胁迫国民党政府签署《何梅协定》《秦土协定》,实际上控制了包括北平、天津在内的河北、察哈尔两省的大部分主权。为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而“独立”,日本侵略者大肆收买汉奸,鼓动“防共自治运动”,导演所谓“自治”丑剧。这就是华北事变。
为迎合日本的“华北特殊化”要求,南京政府撤消了北平军分会,筹备成立以宋哲元为首的冀察政务委员会,把冀察和平津置于中国一般行政区之外,实行自治性管辖。
日本侵略的加紧与国民党采取的妥协退让政策,使举国民众感到忧虑和愤怒。而地处抗日前线的华北人民尤其是青年学生,更痛感华北沦亡已迫在眉睫。严重的民族危机,使北平学生感到“华北之大,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”!一二·九运动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!
“一二·九”运动过程
1935年12月9日,在中共北平临时市委、北平学联领导下,北平六七千名大中学生行动起来。城内各校学生突破反动军警的层层封锁和拦阻,聚集到新华门前,高呼“打倒日本帝国主义”“反对华北自治”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”等口号,向国民党当局请愿。
由于学生们的爱国正义要求遭到拒绝,他们义愤填膺,开始举行游行示威。当游行队伍走到王府井南口时,反动军警用大刀、水龙、木棍、皮鞭对付手无寸铁的青年学生。当天,有百余人受伤,三十多人被捕。城外的学生队伍被阻于城门之外。他们冒着凛冽的寒风,一面与守城的军警作斗争,一面向群众进行抗日爱国宣传。第二天,全市学生举行总罢课。
从12月11日起,天津、太原、杭州、上海、南京、武汉、广州、西安、济南、成都、重庆等30多座大城市的学生相继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集会和示威游行。12月16日,北平报纸登载了国民党当局定于12月16日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消息。北平学联即决定在这一天再次举行示威游行。在北平学生英勇斗争的影响下,抗日救亡的烈火在全国各地熊熊燃烧起来。
“一二·九”运动意义
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号召下,一二·九运动揭露了日本吞并华北进而独占中国的阴谋,打击了国民党的妥协退让政策,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,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民主运动新高潮的到来,为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事业准备了一批骨干力量。
正如毛主席所说:“一二·九运动是动员全民族抗战的运动,它准备了抗战的思想,准备了抗战的人心,准备了抗战的干部。”它在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历史上植下了一个新的里程碑,永远刻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。
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,我们不会忘记历史的回音。纪念“一二·九”运动,就是要铭记历史,珍视和传承那段勇敢精神。今天,我们要肩负起历史的重任,将“一二·九”精神薪火相传,牢记历史、继往开来,时刻砥砺自身,以民族复兴为己任,承担起新时代肩负的历史使命!